歷史與文明:大學通識課程說明

By Nakula at 2020-07-15
歷史與文明:大學通識課程說明
周佳榮(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)

來源:《歷史教育網絡》2012年第12期「教學論壇」

(樓主注:「歷史與文明」是香港浸會大學一門通識課,本文為這門課程介紹,文章分四部分:1. 何謂通識教育;2. 歷史學是甚麼;3. 文化和文明的解說;4. 文化與文明的異同)

一、何謂通識教育?

2012年度開始,香港高等院校全面開展大學四年制;與此配合,各院校等加強了通識課程。香港浸會大學統稱這一類課程為「通識教育」(General Education);有的院校則稱此為「通才教育」(Liberal Education),也有叫做「博雅教育」(Liberal Arts Education)的。換言之,這類課程的整體特色是「識」「通」「博」,透過探討普通的、大學生都應該掌握的知識,融匯而成一個總體,從而對世界事物有所感悟和領略,由「知」而達於「識」。在這個過程中,因著才智和識見的提高,人的德行操守和精神境界亦逐漸得到昇華,而日趨於「雅」。要貫徹這樣的宗旨,不是一個科目可以達成的,因此要採取跨學科學習的模式,藉著一系列科目的組合作出相應的訓練和培養。

在大學四年的學制安排之中,通識教育課程佔四分之一以上,而少於三分之一,通常是在大學一、二年級修習。課程內容因校而異,大致上包括中英語文、應用技巧、人文質素、體能訓練四大類。浸會大學規定,學生必須選一個「歷史與文明」(History and Civilization)科目,主要由歷史系設計和提供,其他學系亦有參與。現時香港的高中課程裏,有歷史(世界歷史)和中國歷史兩科,前者通稱為「世史」,後者通稱為「中史」。部分同學可能修習過其中一科,但多數同學相信在唸高中時並沒有讀過;讀過歷史或中國歷史科的同學,掌握了相當數量的歷史知識,在複雜多變的時代和社會,歷史知識肯定是很有幫助的;在高中階段沒有修習過歷史科目的同學,也不必為此而擔憂,因為歷史知識其實無處不在,在大學階段亦有足夠時間可以去吸收歷史知識。何況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歷史過程,是歷史發展的一部分,有些人到了中年或晚年,才對歷史的重要性有所認識。作為通識教育的一個組成元素,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學科,講授知識、傳播文化主要是一個學習過程,一個認識人生、了解世界和探索宇宙奧秘的途徑;學科設計的宗旨,是藉著文獻材料和知識資訊養成思考及批判的能力,從而達到獨立思考和客觀批判的境界。

歷史, 文明


二、歷史學是甚麼?

歷史是探討和展望人類社會演進過程的重要學科,人類社會又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,所以,歷史是人文學科之本,是社會學科之母,又是自然科學之源。扼要地說,歷史是一門綜合學科。《史記》作者司馬遷〈報任安書〉提出史家三願: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。」我們也可以說,真善美就是史學三境界。求真才可成一家之言,崇善才能通古今之變,尚美才領悟甚麼是天人之際;宗教家講信愛望,道理與此相通。

清代史家章學誠提出「史家四長」之說:史德、史才、史學、史識。

其中最重要的是史德,最難能的是史識。

  1. 史德:培養正確態度──人生觀

  2. 史才:掌握研習技能──方法論

  3. 史學:建構歷史知識──知識論

  4. 史識:鍛煉識見眼光──通識觀

張靜等著《歷史學習方略》(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03年)提出歷史學習的四個層次

  1. 材料研習與運用──歷史資料、地圖、表解的運用,教科書和課外書的閱讀理解,歷史圖片和圖畫的學習;

  2. 體驗與思考──角色扮演,聯想與想像,分析因果關係,比較與分類,歸納與演繹;

  3. 合作與交流──小組調查,口述歷史(訪談),辯論和討論,撰寫研究報告;

  4. 評價與反思──評價理論的發展,學業評價的改革和發展等。

作為通識教育的歷史文化科目,課外活動和戶外教學大致包括:

  1. 舉辦專題報告會、演講會、討論會、故事會;

  2. 籌辦歷史晚會、遊藝會、歷史劇表演;

  3. 進行歷史知識競賽、問答比賽;

  4. 設置歷史圖書角,開展讀史活動;

  5. 編輯歷史刊物、歷史園地、歷史壁報;

  6. 製作歷史畫、歷史建築模型、文物複製品;

  7. 舉辦各種內容的小型歷史展覽;

  8. 參觀、訪問、文化旅遊。

Nakula at 2020-07-15
1
三、文化和文明的解說

首先,談談文化的內涵及其外延。「文化」一詞,在中國古代,經歷了由「文」與「化」各自為詞到組成「文化」一詞的過程。「文」的本意是指色彩交錯的紋理;引伸為裝飾、修整、人為加工和包括語言、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性符號,再引伸為文物典籍、禮樂制度、言辭文章等。「化」的本意為生成、造化、變易等,指的是兩種事物一方或雙方的形態與性質發生變化。「文化」成為一個固定詞,是在西漢,含有「以文教化」的意思,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與武力征服相對應。

在西方,「文化」一詞也帶有「以文教化」的含義。英文culture源於拉丁文cultura,其本義為耕作、居住、練習、留心、注意、敬神等,英文引伸為對樹木和禾苗的栽培,進而擴展為對心靈、知識、情操和風尚的塑造與培養等。在西方語文中,「文化」引伸為個人素養、社會知識、思想方式、藝術成就等內容。西方所說的「文化」,更多地展現了由物質生產活動引入精神生產活動的文明進化特點。現時中外學界關於「文化」的定義,已由百多個發展為二百多個,不勝枚舉,莫衷一是。由於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文化,所以不妨由近代中國學者的說法入手。

早於二十世紀初年開始以新角度研究中國文化的先驅學者梁啟超,在〈甚麼是文化?〉一文中說:「文化者,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。」所謂共業,就是包含人類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各種業果。文化與生活息息相關,教育家蔡元培談到美學時就認為「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」;哲學家梁潄溟在《中國文化要義》中指出:「文化,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。文化的本義,應在經濟、政治,乃至一切無所不包。」又於《東西文化及其哲學》中強調,文化「是生活的樣法」。政治家、思想家陳獨秀在〈新文化運動是甚麼?〉一文中,進一步認為「文化是對軍事、政治、產業而言」,文化的內容「是包含著科學、宗教、道德、美術、文學、音樂這幾種」。史學家錢穆在《中國文化之特質》中說:「文化即是人類生活之大整體,匯集起人類生活之全體即是文化。」

至於「文明」之意,是從人類的物質生產引伸到精神的昌明。《尚書》〈舜典〉中有「睿哲文明」之語,唐人孔穎達疏曰:「緯天緯地曰文,照臨四方曰明。」《易》〈乾‧文言〉有「見龍在田,天下文明」之句,孔穎達疏曰:「天下文明者,陽氣在田,始生萬物,故天有文章而光明也。」現代中文裏的「文明」,是英文civilization的對譯,英文「文明」源於城市,表示城鎮社會生活的秩序和原則,是與「野蠻」、「不開化」相對應的概念。因此文明含有進步、進化的意思。中國學者認真區分「文明」與「文化」,始於胡適,他在〈我們對於西化近代文明的態度〉一文中,將文明定義為「一個民族應付他的環境的總成績」,而將文化定義為「一種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」。

Nakula at 2020-07-15
2
四、文化與文明的異同

人類不完全依賴自然,而有自己的創造,這就是文化,正如《易經》所說:「天文也,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,觀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」中文裏的「文明」和「文化」兩詞,都由此而來。

有一種觀點認為,文明與文化沒有多大差別,文明只是一種性質上異於其他文化的文化。較普遍的看法,是認為當文化具有較高程度的複雜性和較多特徵時,這種文化就是文明;或者說,當文化在質的方面具有較高文化元素和特徵時,這種文化便可稱為文明。

另一種觀點認為,所有文明都不過是文化的特例,即文明有其特殊的含義。一般的見解,認為文化限於生活的表現,如宗教、文學、美術及較高的道德宗旨等,文明則包括人類所設計、用來操控生活環境的整個機械組織和作用,包括社會組織體系、技術和物質工具等。

還有一種觀點認為,文化是產生於社會的內事物,包括風俗及觀念的總和;文明是一套靈巧的辦法與技能,知識和技術憑藉這些項目才得以發展起來。相對於前兩種觀點,後者是較為狹義的,正是這個緣故,或者可以較容易地接近文明的核心。我們不妨以此作為切入點,在浩瀚的亞洲文明中找出一條脈絡。

從歷史學角度檢視文化與文明,便是「文化史」或「文明史」。近代中國學者對中國文化史開展較體系的研究,始自1920年代梁啟超著《中國文化史稿》;這類著作的出版,在1930年代出現了一個高峰期。1949年後,錢穆等學者在港台延續了中國文化史的傳統;1980年代以來,中國內地學者掀起另一個熱潮。現時兩岸四地的高等院校,大多設有中國文化史科目;而與此對應,則有西方文明史科目。近年來隨著文化研究(Cultural studies)和新文化史(New Cultural history)的興起,「文化」一詞作為科目名稱漸趨普遍。在「歷史與文明」這個通識課程之中,「文化」與「文明」互見,關於西方的多用「文明」一詞,關於中國的多用「文化」一詞,固然是學術上的慣習,實亦足以反映新的研究趨勢。

Nakula at 2020-07-15
3

看到

真善美就是史學三境界

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这段话。我相信在人文和科学领域都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,这也是个人希望所在。

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,从客观的观点看来,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。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,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。就在这个意义上,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——这种伦理基础,我叫它猪栏的理想。照亮我的道路,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,是善、美和真。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,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——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,那末在我看来,生活就会是空虚的。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——财产、虚荣、奢侈的生活——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。
libgen at 2020-07-17
4

很有意思,谢谢分享。

爱狗却养猫 at 2020-07-17
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