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增加网络上的理性讨论,减少极端单纯口号式的言论?

By Free at 2018-11-14

为何喷子多?简述网络恶性斗争

在互动性强的公共论坛、社交媒体和邮件群发组,你经常可以看到党同伐异、斗气逞强、冷嘲热讽、粗言恶语、人身攻击,外带起哄架秧子。有些志同道合的群体或组织为了加强内部的沟通与合作,设立了自己的论坛或邮件群发组,殊不知在这种内部人的论坛或群发组里,更容易产生互相攻击谩骂乃至人格侮辱。有不少人,包括一些比较出名的人,就是因为反感网上这种粗野低俗的气氛,退出了网络,甚至退出了那个群体或组织。

很多人说,这些人都是喷子素质低下,其实,这和人的素质高低倒没有什么关系。去年,《纽约时报》前执行主编比尔·凯勒(Bill Keller)发表了一篇文章,题目就叫“社交媒体是否放大了我们的恶毒”。

凯勒写道,他在时报网站上自己的专栏文章下面看到一些读者的评论,随手回复了几条,但除去偶尔带来了非常生动、并具启发性的辩论,大部分交流充斥着尖酸刻薄的话语和口号。但比起时报网站,推特(Twitter)上的交流明显更为恶毒且肤浅。这就像是一个相对客气有礼的城镇会议,和一个大家可以随便上台表演的末流喜剧俱乐部开放之夜的区别。

凯勒指出,社交媒体比一般的网站更容易成为垃圾场,因为社交媒体更不适于长篇大论,不适于深度地讨论问题;另外,社交媒体又缺少过滤功能,因而使得粗言恶语泛滥成灾。凯勒认为,社交网络鼓励党同伐异。在这里,一个人很容易会对挑战自己偏见的观点嗤之以鼻,而无人质疑的偏见又很容易简化成标语口号。网络鼓励人们快速地发表自己的评论,而一旦你对外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,你就很不乐意改变和纠正。很多人上网,唯恐没多少人听到,所以就大喊大叫,语不惊人死不休;或者是蓄意挑起事端,引发争斗。再有,很多网络允许匿名,这就为恶意的、不负责任的言论大开方便之门,如此等等。

互联网引出的这些弊端,早在问世之初就发现了。上个世纪末,美国学者帕翠西?华莱士(Patricia Wallace)写过一本书《互联网心理学》,其中有一章专门讲到“怒火与争斗--网上攻击心理学”。如果说人的天性中就有好斗性或攻击性,那么,互联网这种特殊的方式则放大了这些特性。

对互联网的一些早期研究表明,发生在网上的谩骂、咒骂、侮辱等要比面对面的争斗更多更激烈。人们在网上常常表现得要比在实际生活中更好斗更有攻击性。作者提醒我们,心理学研究证实,我们所处的环境是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的。一定的交往方式,影响着交往的质量,并影响着交往者的心态乃至性情。绝大多数人在某种特殊的氛围中,会做出与自己性格不符的事情。

互联网创造出一种虚拟空间,它使得在实体空间相隔的人们可以即时地交流,好像大家坐在一起交谈。但是,虚拟空间毕竟不是实体空间。

在互联网上,我们不是用嘴说话,而是用手敲键盘。且不说有时网速慢,让人不耐烦,单单是打字比说话费力气,我们为了省事,懒得多打字,于是在网上的发言常常是直来直去,缺少客套,这就显得生硬。如果你嫌麻烦不回复了或者只用几个字打发,那又显得很傲慢。

更重要的区别是,在网上,我们彼此是看不见的。这就和在实体空间里大家当面交流很不一样。俗话说,见面三分情。大家聚在一起交流,不论是讨论严肃的议题,还是聊闲天,那多多少少都会营造出一种友好的气氛。即使参与者互不相识,但是彼此都可以看到对方的脸,而一般人总是要脸的;这就是说,当着众人的面,一个人总会有所顾忌、有所约束。再有,人的脸色或曰表情,一个微笑或点头,一个皱眉或撇嘴,往往能比语言更迅速地显示出人的好恶倾向。它们会对一种观点、一种态度或口气形成某种影响,或鼓励或抑制,从而使得一定的言说格调和氛围得以维系--而这些恰恰是虚拟空间的网络所缺乏的。

既然一定的交往方式会影响着交往的质量,并影响着交往者的心态乃至性情,那么,为了达到较好的交往质量和保持较好心态或性情,我们就需要建立较适当的交往方式。这层道理其实一般人早明白。譬如在饭局上谈生意解决纠纷;譬如在会议上安排主持人,确定规则程序,以免众声喧哗,乱吵一气,不欢而散。特别是打官司,有的原告和被告是冤家对头,势不两立,你很难指望他们彼此能理性对话,因此就让律师出面代理,双方的律师也不是面对面争辩,而是各自面向法官或陪审团说话。如此等等。

因为网络能够克服空间的距离,这是虚拟空间胜过实体空间的地方。因为网络能够即时互动,鼓励更多更平等的参与,这是互联网胜过传统媒体的地方。但是网络世界也有它的短处。其弊害之一就是,它容易使我们变得烦躁、好斗,容易造成无谓的敌意和争斗。

正像华莱士所说:“若想降低网上的敌对气氛并远离纷争,重要的是确定引起争斗的原因。”如果我们意识到网络上这些敌意与争斗的发生,其实是和网络这种特定的交往方式有关;如果我们意识到一般人(包括我们自己)在实际生活中其实要比在网络上更好处一些,那么,我们或许就会对网上的恶性争斗看得更淡一些,同时也会提醒自己在网上表现得更好一些。另外,还可以考虑设立一些可行的规则,以便使网上的气氛更健康一些。

网络, 言论


网络适合分享,不适合论辩。

小二 at 2018-11-15
1

没人可以确定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,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所想象; 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利益,根据自己的所见,依靠自己的学识,想象着未来应该怎么样,并且坚持己见;

人们的思想的多样性很大,这是好事; 当隐藏到屏幕之后,人们会去掉面具,袒露出原本的“自我”,只是有些人的“自我”不美观或者不够成熟;

mody at 2018-11-15
2

对于恶性帖子,务必克制自己的回复欲望,帖子自己就沉下去了。各位网龄都不小吧,什么样的人没见过,回复此类帖子反而让对方开心。

不理就是

2049还是适合分享,因为匿名,没办法讲理的。

小二 at 2018-11-16
3

还是要限制字数,陈列下观点就可以,长文没法看

ok2049 at 2018-11-21
4

其實網絡是分群的,硬要把觀點相左的弄在一個群裡,是沒有溫文爾雅可言。國會議員曝光在媒體關注之下,出格的事情一樣不少。 講理不會說服對付,這個觀點是支持的,說到了就行了,非要別人認錯,不必要。

viewer at 2018-11-21
5

中国网民很容易暴躁,我认为在中国发生的所有问题,最终都会归到体制问题,体制干涉了一切,控制了一切,蝴蝶效应,互相牵扯,遇到矛盾、不公无法发泄。憋久了就会漏气,在哪都漏,随便碰一下就漏。

墙头野草2020 at 2018-11-21
6

跟立场没几毛关系,在撒泼打滚的时候获得本能的生理快感罢了。

shironekohanabi at 2020-02-29
7

心理学有个说法,当人的感官被限制的时候,人的情绪就容易失控,比如开车的时候,人就容易发怒。我在现实中遇到很多台湾朋友都很友善,大家也很克制不会互相聊令人尴尬的话题。上网实际上是把这个效应放大了,这是人性的特点吧。我个人认为对意见有分歧更多是认知差别,而不是立场差别。学识越高看问题越全面客观,越不容易在一个立场上钻牛角尖。至于那些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。到了网上开始指点江山键盘政治家大多数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。

roes8025 at 2020-02-29
8

不喜欢就不要辩论了。群己权界

梅菲斯特 at 2020-02-29
9